复初庵还在延平路却不复初了|暴走福州
延平路,因建有延平(今南平)会馆而得名,它曾是清代海防衙署所在地。
古时候,延平路又叫做「海防前」,商贾云集,热闹非凡。
延平路虽与学军路连着,看起来却太过平常了。
全长仅300米出头,没有层次分明的街景,鲜少叫人牵挂的美食,半旧的小区和规整的大楼间,学校分布两边。
可延平路的过往,通通不在街面上,得顺着小路,循着典故,一点点走向深处。
古时候,延平路是一条出名的商业街。
南端是「石狮兜」,是福州典故「贻顺哥烛蒂」主人公马贻顺的丝线店所在地;北端是「铸鼎环」,是「卖嬷做大舅」故事中的李登官开打铁店的地方。
如今,这些地点已不在,唯有口口相传的故事在闽剧中唱起来。
现在的延平路,道路平整开阔,树木林立两侧,乘坐或驾驶任何交通工具,都能呼啸而过,视线笔直地洒落,一览无遗的景色。
这里既不热闹,也不冷漠,春风徐徐而过,人们一如往常,过着自己的生活。
如街角的龙岭顶一样,在城市的新旧交替之间,把半山腰的街市,改为与挖掘机的轰鸣声相伴度日。
解放前,龙岭顶仍有不少出名的小吃店,这里掌柜们,深谙「酒香不怕巷子深」的道理,扎实的好手艺,引得郊区的顾客远道而来。
这地方又高又僻,无论从哪儿登上去,都得登台阶数十级。
现在的龙岭顶满是拆迁的痕迹,旧窗户碎成了玻璃,点亮了沙砾堆积的土地,寂寥的佛堂,留在了红色的铁门里。
下课铃响,穿过散落一地的望眼欲穿,在雀跃的台江第四中心小学旁右转,走在复池路上,遇见复初庵。
朱红色的转角,生出茂盛的榕树,墙头被春光晒久了,也渐渐滚烫起来。
榕树的气根与老旧的电缆交错,乍一看,也分不出哪个是哪个。
电缆顺着红墙,搭出的凌乱脉络,掌握着整个复初庵的供电系统。
如今的庵堂,是明清遗物,从民国初到解放初那会儿,庵中部分殿堂还被作为厂房和办公地点使用。
庵外有神龛几处,神像外上了锁,香线插得很密,立在香炉里,像炖蛏似的,大多已经烧完了。
蜡烛也熄着,多少泪珠儿,顺着用一次性塑料瓶制作的烛台滑落,泪痕干了,过了很久了。
麻将互相撞击的声音,从殿堂入口半开的铁门里传出,我探头进去,遇见一场热火朝天的牌局。
福州寺庙众多,能凑桌麻将和四色牌的,绝不只复初庵一个。
麻将桌前的人抬了抬眼,一边摸了摸牌,一边招呼我进来。
「小妹,蛮进来看,蛮进来参观啊!」
我穿过大殿,可算是来到了菩萨的地界。
大殿两侧皆有高台,菩萨生日的时候,两座高台聚拢,并在一处,就成了戏台子,排排座椅摆在殿中央,闽剧咿咿呀呀地唱响。
戏台上方,原先是厢房,如今已不再住客了。
这里供奉着「五灵公」,传闻五灵公本是五个秀才,明代时,结伴来福州参加省试,夜游时,见一瘟鬼向井投放疫毒,便以身投井,并留书以警醒世人。
注:五灵公又名五福大地、五瘟神,所指五人为显灵公张元伯、应灵公钟士秀(仕贵)、宣灵公刘元达、杨灵公史文业、振灵公赵公明。
此后,五灵公变成了福州一代的民间保护神,有祈求水运平安,除瘟祛疫之意,时常「现身」于各大游神活动中。
汪曾祺说:「一个中小城市的寺庙,实际上就是一个美术馆。」
复初庵更像记载人与神明相伴的往常,庵中香火常燃,装着香线的纸箱子,在神像边的角落里堆着,里面已经空了,但在菩萨们看来,这虔诚的态度倒是挺实在的。
神像边上结了蛛网,这些细节,在菩萨没过生日的时候,总是不拘泥的,日子到了,礼数再到就可以了。
殿中各处,建筑结构都已经很旧了,同旧的麻将桌一样,静静搁着,老式钟表,滴答滴答的,还在转,也转了很久。
拍完照,我同桌前的人们告别,伯伯们点点头,冲我了说了声:
延平路并不是一条美食遍地的马路,正因如此,为数不多的老店,如珍珠般值得人惦念。
延平路上的木炭光饼,先前叫作「马口光饼」。
马口也属今之延平路,原店铺在拆迁之后搬了新址,改了名字,还在延平路。
店里的两口炉子,碳火常燃,团好饼子,按扁,糊上炉壁,再盖上炉盖,几十分钟后,香气就飘出来了。
往前数二十来年,小店就这么过来的。
虾干饼的个头,比其他的光饼店都大些,面上撒满芝麻粒,破了几个眼儿,肉馅若隐若现地透出来。
咬一口外皮硬脆,但闻齿间「嘎吱嘎吱」响,越嚼越香。
葱肉饼厚实饱满,馅料油汪汪的,很符合老福州人的审美,猪油浸润着小葱香。
吃的时候,得张大嘴,馅料才不至从嘴角滚落,滑到手心里去。
听闻我要拍照,店主躬下身子,把店里的角落细细收拾好。
显然,我只是过路的人,文章写完,再为了光饼去一趟延平路,也不知是猴年马月。
即便如此,手艺人也是耐心做完这些小事的,如芝麻粒似的,凑在一块儿,就清香四溢了。
如今,在延平新村,隔着店外的车流和喧嚣,它还在用一碗碗或甜或咸的糯米小点心,延续着它的传承。
肉馅元宵,皮捏得很薄,一颗颗浮在米白色的汤里,馅料丰盈得从皮里头透了出来。
舀起一颗来,个头颇大,把勺子占个满满当当。
小口咬破,皮的米香味刚刚顺着舌面划过,就立刻被馅儿里满满的酱香味盖过,吃起来十分满足。
这里的甜元宵捏得更长些,像饺子一样。
馅料里没有滚烫的汤油,松散干香,少了几分甜腻。
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,久久元宵却征服了不少台江区人民的味蕾。
毕竟,寒冬已过,脱下厚重的外套,在春日里放肆大吃一碗软糯的元宵,是多么温柔又豪迈的事。
延平路,因建有延平(今南平)会馆而得名,它曾是清代海防衙署所在地,古时候又叫做「海防前」。
此地商贾云集,盘踞着好些福州传统名小吃。
信义菜馆的葱肉饼、聚记肉燕的扁肉燕、一团轩的光饼,还有家长顺京果店。
过去,平民小学(今「台江第四中心小学」)的学生们对一团轩的光饼青睐有加,就编了个顺口溜:
「一团轩,光饼香,老板生意好,伙计拍股川(福州方言中屁股的说法)。」
当年的海防前与如今的延平路,俨然是两幅光景,成排的老店,仅余「聚记肉燕」的踪影。
而「聚记肉燕」也在历代继承人手中辗转,化作「聚利肉燕」和「福州依海肉燕」,延续着一丝缥缈的乡愁。
即便复初庵仍燃着香火,可延平路早已不复初了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福州厂房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,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-0123-021 或 1339121979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