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张蓝图绘到底福州城市建成区40年增加逾15倍
1983年的福州江心岛(江心公园)。游源飞 摄
建在江心岛上的三县洲大桥。记者 俞松 摄
福州日报记者 孙漫 林洪相 见习记者 颜澜萍
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之路。摊开福州不同时期的“航拍图”,你会发现,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78年的近22平方公里,到目前的约357平方公里,40年扩大至原来的16倍。福州城市发展如何从当初的“哑铃”格局,一步一步顺应时代潮流,走向如今的“大福州”格局?近日,福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、总规划师陈亮,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在不同时期开展的四轮总体规划编制,详细讲述了福州城市“一张蓝图绘到底”的建设发展历程。
2018年的五一广场。记者俞松 摄
上世纪80年代:迈开现代化发展头部步
设立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,五一广场成为城市中心区
时钟拨回上世纪80年代初。改革开放初期的福州城内,江心公园还是一座“孤岛”,彼时还未架起三县洲大桥,轮渡是进出公园唯一的方式;而在五四北,闽江饭店还未“开张”,不远处,一片片农田清晰可见。
“改革开放前,福州城市拓展颇为缓慢。”陈亮介绍,那时的福州城,其建设用地拓展主要集中在鼓楼、台江两大组团,由“哑铃”格局演变为连片块状。
为了更好地给城市发展指引方向,改革开放后的首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上日程。1984年,福州成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,《福州城市总体规划(1981~2000年)》顺利批复。按1981年至2000年规划,基本确定福州的定位为东南沿海重点中心城市。
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,福州的城市拓展迈开大步。因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,市区整体形成“一城一组团”结构。1989年,城市建成区面积“升级”为45.72平方公里,每年平均新增用地4.8平方公里。
城市化进程虽不断加快,但那时总人口也就六七十万人,城市总体规模还不大。当时的台江,只有江滨大厦和华联商厦高耸,新开发的六一路还很“寂寞”,道路两旁多为工厂驻扎。依托《福州城市总体规划》,福州渐渐形成以五一广场为中心的文化娱乐区、华林机关区、五四路宾馆区、台江商贸区、仓山文教科技园区,还在城区边缘地带开辟新居住区、文教区、开发区、投资区,迈开现代化发展的头部步。
Mail:网络实名:福州新闻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闽ICP备06013175 国新办发函[2006]5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14号
广告服务广告热线:客服热线新闻热线
版权声明:本文由福州厂房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,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-0123-021 或 13391219793